中国电力新闻网

2023-09-07 贝博电子app

  一百多年前,吉林开始了有电的历史,值得自豪的是,国网吉林电科院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三次变异隶属关系,八次改称更名,走过起步、创业、奋斗和发展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电力工业拥有多个“中国第一”:全国最大的水电厂——丰满电厂;全国第一个高温度高压力电厂——吉林热电厂;全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220kV线年吉林省成立了电力工业管理局,它标志着吉林省第一次形成了全省统一的独立管电体制。同时,为电网、电源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技术上的支持,成立了吉林省电业管理局长春中心试验所(国网吉林电科院前身第一个名字,以下简称中试所),内设高压、仪表等6个专业组,全所总共31人,拥有简陋的试验仪器设施等固定资产值7万余元。当时中试所的成立能够说是大势所趋,是电力工业亟待发展的产物。

  中试所成立后,很快充实了力量,除了吉林省大中专毕业生,有清华、交大、哈工大、华中工学院等分配来的大都集中到这里。1960年,全所人员109人,增加了汽机、锅炉、热工3个专业,在长春市平阳街南头(现培训中心位置)建设了试验办公楼和高压试验大厅。中试所的第一任所长由关铭川担任,是中国第一批从日本求学的回来的爱国人士和技术人才。这一年,召开了首次党员大会,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就此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科研工作十分艰苦,试验设备极其简陋,记录的数值和分析图文都需经过公式手算出来。就这样,党支部委员会带领着全所工程技术人员自立更生,日夜奔波在现场和实验室,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动手做试验监测仪器和标准,完成金属、化学等四项监督,开展省内发电厂和变电所基建工程完工验收、设备启动调试、运行分析、事故处理等工作。

  短短几年时间里,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工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就从中试所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点点搞了起来。当时,提出的锅炉补给水处理、山区送电线路防雷、改造汽轮发电机组调相机、研制雷闪计数器、高压设备做带电试验、采用脉冲法对大型变压器匝层间耐压试验等典型做法,都是全国教科书级的经验范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重视人才。中试所尽绽春蕾,搬进人民大街高大的办公大楼,开始有完备试验室,全所开始建章建制,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极大地调动了各专业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在随后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试所“激光技术在电力工业上的应用”、“高压少油开关切合空载长线路性能的改进提高”、“利用三次谐振和操作波电压进行大型电机、变压器耐压试验”、“浮动床水处理工艺”四个项目获奖,这是建所以来获奖级别最高且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1983年,水电部颁发《试验研究所工作条例》,试验所成为本地区电力企业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情报中心,是电力主管局的技术参谋部门。全国的中试所都陆续规范改称为试验研究所(以下简称试验所),这是试验所工作任务从过去以技术试验为主,转变为试验和研究并重的重要标志,取得23项科技成果受到奖励,其中属于国内首创的有8项。同年,试验所党支部改称为党总支。

  1986年,试验所党总支再次历史性改建为党委。工程技术人员常年出差现场,为省内发供企业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经常是单兵作战,应该说生产现场一个人就代表试验所形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因此培树典型,以典型引领和带动全体职工积极向上,使其成为试验所的现场代言人和技术权威,就成了那个时期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多年培树,形成了一个不断壮大的党员人才品牌群体。

  正值“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电力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全国力争80年代末实现十年装机容量翻一番。为适应逐年增加的省内基建调试工作任务,满足调试规范化要求,党员人才品牌群体开始发力,成立由23人集管理与专业于一身的调试队伍,五年时间里,独立完成省内外十几台机组的调试工作。这支党员调试队伍不断刷新全国记录,单台调试机组容量从50兆瓦到600兆瓦甚至更高,长山电厂9号机组72+24小时一次启动整套试运成功,双辽电厂二期3、4号机组达标创全国优质工程,临河电厂2号机组取得八个“一次成功”等等。调试工作还把名声闯出了国外,叙利亚麦哈德电厂调试、印度尼西亚玛木珠调试、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调试。

  1997年,经吉林省电力公司研究决定,试验所正式更名为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明确电科院作为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高新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电力监督检测中心的成立,得到了省政府的授权;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成立博士工作站,引进高级人才;首批获得全国一流电力科研院所的称号;一个技术装备、人员配备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电力试验研究机构基本形成。

  前面提到,电科院工作性质决定了人员的流动性,全院148名技术人员全年出差超过300天的有6人,超过250天16人,超过200天就更多了,当时想集中组织支部活动很难,怎么样开展好党建工作,使党员无论走哪里都能了解党委当前的主要工作和参与组织生活,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0年,办公自动化开始普及,特别是网络的应用以及无纸化办公的推广,为解决这一个难题提供了发展空间。电科院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在院网站中设计了党群管理系统,设置了宣传工作、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和纪检检查以及共青团等专栏。后来,公司提出政工一体化管理,电科院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行重新改版设计,形成既满足公司要求又满足电科院党建工作实际。出差党员利用互联网和网站就能了解党委各阶段的活动安排,较好地完成了党员先进性教育不同时期的任务,实现了生产任务和党员队伍建设相融并进,这一超前的管理方式得到公司高度评价。

  2002年,让所有电力人,所有电科院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厂网分开”带来的变化。似乎一夜之间,新的电力市场悄然而至,从此电科院将分别面对发电和供电两大领域,伴随而来的是技术监督、技术服务、科研开发、技术信息等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电力体制改革对电科院技术监督、技术服务的影响是最大的,面临着方式、性质、对象和范围的调整,面临着供电和发电服务的品质的要求逐步的提升。在公司支持下,电科院党委对电力体制改革早有准备和应对,及时作出调整机构、整合专业,将生产系统原有的11个专业部室合并为“五所一中心”格局,基本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的目的。监督队伍面临新老交替,关键时刻党的引领起了作用,年轻的党员主动到生产现场学习实践,带动一大批人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专业方面技术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

  2003年,企业资质取证获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吉林省质量监督局关于开展贸易结算电能表和电能装置鉴定工作的整体授权,此项工作走在全国试验(院)所前列,压力容器检测中心也通过其资质认证和复查;同时,取得电力系统热工、化学计量传递的资质,完成了全国电力行业首次化学热量计新标准建标工作。面临诸多困局,电科院敢闯敢拼,研究建立新的技术监督管理体系、修改技术监督管理标准和办法等等。

  压力下的收获弥足珍贵,探索中的突破更为可贵。“十三五”工作已实现收官,经过五年的奋斗,电科院经受住了考验,不断补齐短板,聚力赶超,在高水平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行。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能力建设紧跟时代潮流,支撑、服务水平再升高度。在大电网仿真、设备异常分析评价、发电技术探讨研究等方面不断突破,严把机组非停评价验收关,逐步形成新能源全过程闭环服务模式,培养了国网公司网络安全尖兵队员等高端人才。

  品牌价值不断攀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国网吉林电科院努力提升装备水平、资质能力、技术实力和业内口碑,不断拓展省内外和国际技术服务市场,完成了印尼马木珠、山西朔州和省内多项调试工程,长春东南热电厂调试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科技攻关突出吉林特色,科创成果及转化磨出锋芒。国网吉林电科院获得专利203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项、国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各级奖励63项。国内首次实现风-储-蓄联合调控运行,开展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在线检测研究,在源网荷储、高寒地区输变电设备运维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的测试原型机在现场带电检验测试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党的建设持续夯实,党建引领凸显组织赋能,政治建设焕发生机。国网吉林电科院实施“旗帜领航·三年登高”计划,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建政工考核、党建+战略联盟等方式融入中心工作、解决发展瓶颈。“五维六步”青年职业成长闭环评估项目入选国网青年工作优秀案例,成为公司直属单位第一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开展了特色党支部党建专项巡察,打造了体系化、互动式的廉洁文化宣教机制。

  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征凸显,吉电南送第二条清洁能源外送通道脚步临近,国家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都使电科院面临更加大的机遇与挑战,对电科院的科学技术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和设备装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电科院将以战略目标为统领,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上一篇:景德镇机场完结高压设备预防性耐压实验

下一篇:新乡供电公司高压试验技术实现新突破